2006年錢臨照獎獲得者李斗星、劉安生、溫樹林
獲獎人事跡介紹 2006年錢臨照獎獲得者李斗星 李斗星,1942年9月生于吉林省龍井市。1964年7月,畢業(yè)于吉林大學物理系。1964年8月至今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工作。期間,于1981年9月至1982年11月在瑞典Lund大學、1985年3月至1985年8月在瑞典Stockholm大學和英國Bristol大學、1988年1月至1991年5月在美國西北大學和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學進行合作研究5年半。 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電子顯微學報副主編(2000.8-)、中國電鏡學會常務理事(2004.8-)、遼寧省電鏡學會副理事長(1991-)、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兼職教授(2000-)。曾任研究室主任、中科院固體原子像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lián)合)實驗室固體原子像研究部主任(91.6-2005.12)、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秘書長(2000.8-2004.8)以及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蘭州鐵道學院的兼職教授。 1964年起,從事超高強度鋼、馬氏體時效鋼的研究,為我國增添了新的合金鋼系列,為國防新材料研制作出了貢獻,為此獲中國科學院和部級獎3項。他是我國最早開展固體材料原子像研究者之一,從1979年起,用X射線衍射、高分辨電子顯微術、計算機模擬和圖像處理方法,在原子尺度研究了新材料精細結構及其對性能的影響,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和面上項目及863和973項目等共17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創(chuàng)新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等多種獎勵。 1、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新晶體,測定其晶體結構。1)發(fā)現(xiàn)四種拓撲密堆新相,為標準結構表所收錄;提出疇界的原子結構模型及拓樸密堆相的結構單元描述法,豐富了合金相的結構理論。2)在急冷Mn3Ni2Si和V41Ni36Si23合金中,發(fā)現(xiàn)具有二十面體對稱性的準晶體。在急冷V3Ni2和V15Ni10Si合金中,發(fā)現(xiàn)具有12重旋轉對稱的準晶體,這是第二個12重旋轉對稱準晶體的研究報道。為使我國在拓撲密堆相新相及疇結構和準晶相的實驗研究處于國際前列作出了貢獻,獲1986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3)測定新合成的Na3Nb12O31F的晶體結構。在Y-Ba-Cu-O系燒結樣品中,測定超導相的空間群及其他四種相的點陣結構,揭示了Y-Ba-Cu-O薄膜的微結構及其對于臨界電流密度的影響。獲1994年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2、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多種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的特征。以原子像的直觀證據(jù),1)提出了用“惰性氣體凝聚加壓法”制備的納米固體Pd晶界的“有序-無序結構模型”,成為87年以來人們提出的三種結構模型之一,并被實驗觀察及計算機模擬所證實。2)較早地提供了在納米晶內存在各種缺陷的實驗證據(jù)。3)發(fā)現(xiàn)電子束輻照誘發(fā)的金屬氧化物和Al2O3界面反應,提出了反應機制。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4)在原子尺度直觀地證實了FexCu100-x和CoxCu100-x等非互溶系中固溶體的存在,提出了增強固溶度的機制。 3、揭示了外場處理導致微觀結構演變。發(fā)現(xiàn)電脈沖處理導致的粗晶結構細晶化和納米化,提出了轉變機制及其對于力學性能的影響。在Ti-6Al-4V中,發(fā)現(xiàn)電脈沖導致的、反常升溫馬氏體相變,在La2/3Sr1/3MnO3薄膜中,發(fā)現(xiàn)電子束輻照誘發(fā)的、反常的菱面體?單斜可逆性相變,提出相變機制。 自81年以來,在“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等3本專著中,各撰寫其中的一章,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240篇。在SCI收錄的論文被引用1246次(截止2005年)。 研究成果共獲9項國家級和科學院級獎,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四等獎各1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科學院及省級獎7項,以及金屬學報李薰獎金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1988和1993年各一次)。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及被授于“沈陽市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4年被授于“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6年授于“遼寧省優(yōu)秀專家”稱號和獲“中國科學院優(yōu)秀教師”獎。 2006年錢臨照獎獲得者劉安生 劉安生 1937年12月生于安徽。 1961年四川大學物理系畢業(yè)。1961年至今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先后任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長、分析測試中心副主任、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歷任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多屆理事、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材料科學與工程學術委員會委員和理化分析學術委員會委員;《稀有金屬》雜志常務編委、《電子顯微學報》編委。先后出版譯著和專著7部,在國內外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fā)表學術論文150篇;獲部級科學技術進步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和四等獎3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培養(yǎng)研究生13名。劉安生在我國電子顯微技術發(fā)展以及有色金屬和電子材料微結構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有: 材料的微結構、微缺陷研究方面,多年從事金屬、半導體、陶瓷等各種材料的微結構微缺陷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研究成果,例如在鈦合金的相變和界面相研究中確定了兩相鈦合金界面相的本質和它的形成條件;對高溫超導材料的微結構與臨界電流關系的研究指導了新型高性能高溫超導材料的研制;在難熔金屬的再結晶和強化機制研究中首次用動態(tài)方法觀察到摻雜鎢絲中鉀管分裂、球化和鉀泡形成的全過程及鉀泡與位錯交互作用的規(guī)律,提出了新的鉀泡形成和強化模型,獲得的大量摻雜鎢絲工藝條件與微結構關系電子顯微圖片,參加國家標準《鎢鉬材料圖譜》編制,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微分析方法研究和儀器改造技術方面 1975年建立了我國唯一的超高壓電子顯微鏡應用研究實驗室,開展了各種高壓電子顯微技術和實驗方法(加熱動態(tài)實驗、應變原位觀察實驗、電子輻照損傷、臨界電壓效應、磁疇觀察技術等)的研究和應用。1997-2000年對該超高壓電鏡進行了改造,使鏡體真空度提高近兩個數(shù)量級,增加了高溫拉伸動態(tài)觀察功能和數(shù)字圖象接收處理系統(tǒng),獲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承擔的通用型“透射電子顯微鏡的數(shù)字圖象接收處理系統(tǒng)”和“掃描電鏡電子背散射衍射裝置及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的研制,分別獲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 培養(yǎng)人才和科學普及方面 培養(yǎng)研究生13名。翻譯出版了《薄晶體電子顯微學》、《材料評價的高分辨電子顯微方法》和《材料評價的分析電子顯微方法》,主編了《電子顯微技術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I)(II)(英文),在各種刊物和學會上,先后介紹了“高分辨衍村技術”、“多重暗場像和多束像成像技術”、“形變和裂紋擴展實驗技術”、“加熱動態(tài)觀察方法”、“磁疇觀察的洛倫茲技術”、“原子位置確定的通道增強微分析技術”等,對普及電子衍射和衍村理論、高分辨電子顯微實驗技術、分析電子顯微實驗方法及高壓電子顯微技術起到了促進作用。先后主持舉辦電子顯微學應用技術討論會和報告會11次。 2006年錢臨照獎獲得者溫樹林 溫樹林,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1941年1月生于遼寧阜新。1964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學系,1968年研究生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所,1978-1981年于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化學系,先作為訪問學者后進行博士后研究。 1964-1999年三十五年間,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所研究員,博士導師,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其間,1989年任德國馬普學會金屬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半年,1992年任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無機化學系客座教授半年,1995年任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研究員8個月,1997年任美國凱斯大學客座教授半年。現(xiàn)任中國電子顯微學會常務理事(已任四屆),上海電子光學會副理事長,《無機材料學報》副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業(yè)大學,吉林工業(yè)大學,中南工業(yè)大學,武漢大學,昆明工業(yè)大學,青島理工大學兼職教授。臺灣清華大學客座教授。獲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及“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40多年來,溫樹林對多達十六種陶瓷材料及其電子顯微結構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先后主持了14個研究項目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創(chuàng)新成果,主要有: (1) 在高溫陶瓷隔熱材料方面,他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地研制了多層反射超級隔熱體系,首先用于1986年發(fā)射的我國第一顆通訊衛(wèi)星,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另一分系統(tǒng)用于地質部超深井勘探工程和地下核試驗,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均排名第一。 (2) 氮化物晶界工程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晶界由鎂硅酸鹽非晶相變?yōu)橄⊥辆嗟牡飼r,陶瓷使用溫度可由1000℃提高到1400℃。這使氮化物陶瓷發(fā)動機的研制,成為可能。于1982年發(fā)表國內第一篇在原子和晶胞尺度上研究陶瓷晶界的論文。之后,又在一系列氧化物和氮化物的晶界上開創(chuàng)新領域。另外,鐵氧體微疇和玻璃著色機理的發(fā)現(xiàn),氧化物材料抗輻射研究及陶瓷相變增韌機理的研究都有重要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包括論文80多篇,由此,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共三次(均排名第一)。 (3) 作為國家超導攻關主要參加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所學術負責人和顯微結構研究組組長,對釔系高溫超導體的研究做出了如下貢獻:(1)第一次觀察并指出孿晶對臨界電流的影響;(2)第一次闡明晶界相對釔系高溫超導電性能的影響。這些結果在國外連續(xù)發(fā)表16篇論文,其中作為最有影響國際刊物的封面上出現(xiàn)二次,并收到一百多位國外科學家評價交流和切磋的郵件,在國內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4) 開創(chuàng)生物陶瓷納米結構研究新領域。1984年前生物陶瓷從未在原子水平上研究, 1984年開始,通過系統(tǒng)研究了人牙釉的結構,和上海第二醫(yī)學院合作,在晶格和原子水平上第一次揭示了人牙釉齲的機理。這一結果在歐洲和日本受到廣泛的贊揚。在日本被稱為 “世界最權威研究成果”(日本無機材質所)。在歐洲,法國,英國和意大利三國著名刊物聯(lián)載,并此獲英國 “劍橋20世紀成就獎”。 (5) 近年來進行了納米結構改建研究,是在基本結構框架的基礎上,通過部分結構的變化和調整,使納米材料獲得更多的物理性能,有時甚至獲得更好和更新的性能。本工作涉及:(1)AlN透明陶瓷,已獲三項專利;(2)介孔微納復合材料;(3)碳納米管。 溫樹林于1981年創(chuàng)建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所電子顯微結構研究組和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實驗室。2000年開始,又創(chuàng)建山東大學高分辨電子顯微實驗室,目前已經(jīng)運轉。作為學術帶頭人多次牽頭或參與組織國際會議并在會上做邀請報告,到日本、西歐、北歐和美國出國講學近28次。至今已發(fā)表論文292篇,并著有<<現(xiàn)代功能材料導論>>、<<材料結構科學>>和<<分析電子顯微學>>(與朱靜,葉恒強,王仁卉等合著)專著三部。